全国人大代表陈育群:因地制宜将非遗文化教育引进校园
来源:南方日报、南方+ 发布时间:2024-03-07 09:44 浏览次数:253 【字体:

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,还特别提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,让我感到很振奋,我今年的建议主题正好与此相关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揭阳普宁市潮菜厨师职业培训学校校长、省级“粤菜师傅”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陈育群说。

陈育群。

今年全国两会,陈育群重点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话题。她建议,以学校为主阵地、课堂为主渠道,因地制宜将非遗文化引入中小学各学段教育教学和各课程体系中,通过活化利用的方式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活力与时代价值。


把传统文化融入校园育人工作


龙年春节,一则“女孩路边练舞狮偶遇舞狮队敲锣助威”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。“看到小孩子坚守着对醒狮文化的热爱,我很受触动。”陈育群表示,除了舞狮外,在潮汕民间还有不少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。


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“活起来”?陈育群花了不少心思查阅资料,还多次深入一线调研走访,面对面倾听市民、非遗传承人、文化学者等多方的意见,经过多轮修改整理、充实完善,形成了题为《关于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国推广,列入中小学课程的建议》。


“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,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精神财富,必须保护好、传承好。”在陈育群看来,因地制宜推动非遗代表性项目进校园、进课堂,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日常育人工作,有助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,还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,增加知识储备,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人文素养培育多有益处。


鉴于此,陈育群建议,中小学校在发挥在职教师主力军作用的基础上,积极引入非遗传承人等校外资源,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课程。在这个过程中,应鼓励学校创新授课方式,根据教学条件和教师特点灵活进行教学设计,注重运用生动鲜活的事例,把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实际结合起来,从多角度传递非遗内在价值,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非遗、直观地接触非遗。


“比如,在潮汕地区,可以考虑把英歌舞列入中小学文化类和体育类课程。”陈育群表示,学生在学习传承英歌舞的过程,既有机会沉浸式、近距离地感受潮汕文化的独特魅力,还可以锻炼身体,也有助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创造力。

陈育群。南方+记者 张梓望 摄


为乡村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献策


步入第二个履职年头,陈育群关注的领域更加广泛,但乡村技能人才成长成才仍然是她重点关注的议题。这与陈育群的本职工作密不可分。


2012年,陈育群和朋友创办了普宁市潮菜厨师职业培训学校,在传承潮菜文化的同时,希望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,帮助学员就业创业。10余年来,学校累计培养了4000多名粤菜师傅。特别是2018年以来,随着广东深入实施“粤菜师傅”“广东技工”“南粤家政”三项工程,学校学员数量创下新高。


去年全国两会期间,基于多年厨师培训领域从业经验,陈育群在广东代表团分组会议上建言,加大力度开发特色乡土菜,发掘乡村厨师,鼓励乡村厨师参与“粤菜师傅”职业技能等级认定;同时,要引导和扶持乡村厨师就地开办地方特色餐馆,大力打造地方特色菜品,以地方特色美食带动乡村旅游,推动“粤菜师傅+旅游”模式发展,助力乡村振兴。


这一建议提出后,受到了多方关注,进一步激发了陈育群履职建言的使命感、责任感。近一年来,她围绕农村青年技能成才、技能致富议题,多次深入一线走访调研。


“人才是乡村发展的主力军,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。”陈育群建议,进一步健全乡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机制,持续加大培训供给力度,拓宽培训领域,丰富培训内容,为更多农村劳动力提供技能提升机会;同时,通过给予政策倾斜等方式,引导和鼓励广大乡村技能人才参与各类资格认证考试,激励更多农村劳动者特别是青年群体走技能成才、技能报国之路,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。


记者手记


履职“接地气” 为民鼓与呼


回顾一年多的履职时光,陈育群坦言累并快乐着。“不论到哪儿,凡事多问一句、多看一眼,明白群众想啥,才能知道自己应当干啥。”她的履职思路很“接地气”。


作为潮菜厨师职业培训学校的校长,多年来,陈育群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农民和想有一技之长的青年。“学历不高,技能不足,该怎么帮他们?”自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,她连续两年关注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话题。其间,她深入普宁各个乡镇田间地头开展调研,倾听民声、吸纳民意。


陈育群相信,让农村青年拥有一技之长,实现“培训一人、致富一家、带动一片”,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。“壮大乡村人才队伍,还有不少工作要做,我会继续用心做好。”她的话中透着一股子“执着劲儿”。